花生青枯病是我国南北方花生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一般发病率为10%-20%,严重地块发病率达50%以上,多发生于花期和结果初期,造成植株全株枯死,导致严重减产。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土传性维管束病害,在花生整个生育期内都能发生,但以开花期发病最重,刚发病的植株仍保持绿色,根或茎基部横切面可滋出白色菌脓,这是花生青枯病的一大特征,发病后期植株地上部枯萎,根部发黑、腐烂,容易拔起,从发病至枯死,快则1-2周,慢则3周以上,病株上的果柄、荚果呈黑褐色湿腐状。青枯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来年的初次侵染源,花生播种后,病原菌在土壤湿度适宜的情况下,通过花生主根、茎的伤口和自然孔口侵人,通过皮层进人维管束,由导管向上蔓延,导致导管失去输水功能,根部腐烂后,病原细菌即散布于土壤中,或从病部渗出的病原细菌借助流水、农具等传播,再次侵染附近的植株,成为再次侵染源,青枯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3一5年,并仍具致病力。 当旬平均气温稳定在20℃以上时,只要土壤具有一定的湿度即能发病,5厘米地温为25一30℃,相对湿度60%-70%,旬降水盆在100毫米以上时,适宜该病发生,因此高温、高湿是病害暴发的主导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