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锈病近年来流行危害有上升趋势,在某些年份发生相当严重,其轻重程度与发病早晚有关,发病越早,损失越大。 花生锈病在花生各个生育阶段都可发生,但以结荚期后发病严重,病菌主要侵染花生叶片,亦可危害叶柄、托叶、茎秆、果柄和荚果,叶片的背面初生针头大疹状白斑,叶面呈现黄色小点,以后叶背病斑变淡黄色,回形,随着病斑扩大,病部突起呈黄褐色,表皮破裂,露出铁锈色的粉末,即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病斑周围有一狭窄的黄晕,夏孢子堆直径0.3一0.6毫米,一般底叶首先发病,然后向顶部叶片扩展,叶片密布夏孢子堆后,很快变黄枯干。病株较矮小,形成发病中心,提早落叶枯死,收获时果柄易断、落果,严重发病田后期,叶、茎秆干枯,火灼状,托叶上的夏孢子堆稍大,叶柄、茎和果柄上的夏孢子堆椭圆形,长1-2毫米,果壳上的夏孢子堆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2毫米,但夏孢子数量较少。 病原菌为落花生柄锈菌,在大部分地区不产生冬孢子,一般认为,它在亚热带一年多熟的花生地区越冬,夏孢子借风力高空传播到一年一熟的花生地区,引起初次侵染,在当地形成的夏孢子再经风吹雨溅进行传播,重复侵染,以致流行成灾,夏孢子必须在水滴中才能萌发,故此病往往在多雨高温季节发生流行,因此夏季雨量大小和雨日多少是决定锈病发生迟早和能否流行的主要因素,夏抱子发芽适温为24.5一28.0℃,温度主要影响袍子萌发及潜育期的长短,排水不良、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等都有利于锈病发生。 |